稻花香里稻花人——记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贺浩华
发布日期:2022-07-28     阅读次数:


稻花香里稻花人

——记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贺浩华

贺浩华,江西农业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、国家“万人计划”领军人才、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,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、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、江西省高校第二批井冈学者。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。202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

三十多年来,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贺浩华无悔坚守,栉风沐雨在赣鄱大地上,对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和双季超级稻的发展心无旁骛地进行推动,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价值,诠释着一个科学家的境界与情怀。


图片

贺浩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


潜心双季稻育种研究

“我是农民的孩子,从小在农村长大,我知道水稻对于南方农民的意义。”这是贺浩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正是带着这份初心和坚守,1983年贺浩华大学毕业后便开始了双季稻新品种的选育工作。每年的水稻生长季节,贺浩华常常顶着烈日在稻田里一株一株察看稻穗,不知疲倦地在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。他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水稻遗传育种研究,几十年如一日,终于取得突破性成果。

1987年贺浩华首先提出了“温度在光敏核不育系水稻育性转换中的作用”理论,被国家“863”计划专家组认为“改变了两系杂交稻的研究方向”。1992年贺浩华团队在国内首先提出了“光、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两个基本模式”,被国家“863”计划采纳,认为“是我国两系杂交稻研究的转折性理论”。1998年他开始进行超级稻研究,2007年选育的新品种“淦鑫688”获农业部超级稻认定,被江西省科技厅评为2007年度“江西十大科技事件”之一。此后,他和团队又针对江西双季稻区水稻生产存在的“早熟与高产、优质与高产、高产与稳产”难协调的技术瓶颈,创新性提出了 “性状机能协调型”双季稻育种理论体系,成为指导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育种的重要理论之一。

图片

贺浩华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。


献身农业科学教育

面对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新任务,贺浩华始终坚持实践育人,不断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,深化科教协同、产教融合,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教育模式。

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来,贺浩华主讲《作物育种学》、《高级作物育种》、《植物育种研究前沿》等多门专业课程。他对待教学工作一丝不苟、严谨执着,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,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,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。为了重点挖掘培养农业后续人才,贺浩华担任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“惟义农学实验班”名誉班主任,为人才培养出谋划策。自任教以来,贺浩华先后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7项,其中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4项、二等奖2项,累计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10余人。

图片

贺浩华对团队选育的品种进行田间指导。


推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

作为江西省双季稻现代化生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、江西省水稻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,贺浩华带领团队成员协同攻关,形成了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、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。联盟育成的品种占江西省审定品种的90%以上,推广面积占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的85%以上,提升了江西水稻育种的整体水平和水稻种业竞争力。

贺浩华选育的品种中有6个品种转让给企业进行开发利用,其中超级杂交稻“淦鑫688”创江西省水稻品种转让费最高记录。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.2亿余亩,社会经济效益显著。贺浩华主持和参加农业推广和产业化项目16项,包括农业部农业开发专项“昌优系列高产优质水稻的原种扩繁”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“R120系列超级杂交水稻的中试与示范”等。这些项目的实施产生了显著的社会、经济效益,实现了农科教相结合,产学研大协作。

贺浩华说:“我们的水稻育种方向就是八个字:优质、高产、安全、高效。希望农民有好种子种,居民有好饭吃,这就是我的追求目标。”带着这种情怀,在漫漫求索的道路上,他将继续砥砺前行。